新華網溫得和克10月17日電(記者吳長偉)在納米比亞北部主要農業區,因降水相對較少、土地貧瘠,玉米、谷物等農作物產量不穩定,難以滿足該國居民需求。2013年,納米比亞農業部引入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培育出的雜交谷子,在該國北部進行栽培試驗。年近花甲的趙建國就這樣來到納米比亞,開始了他的海外農民生活。
趙建國原是張家口市赤城縣主管農業的鄉鎮干部,長期在農村工作。談起他來納米比亞的原因,老趙說:“我在鄉鎮做農業技術推廣幾十年,農科院說納米比亞項目缺人,讓我來非洲,我想想還沒出過國,就來了。”
納米比亞北部很多地區都是沙土地,干旱情況較嚴重,種植谷物畝產超不過100公斤,所以當地百姓種地的人少,大多靠打工掙錢買糧食。而趙建國帶來的高產雜交谷子良種是張家口農科院王牌,可靠天然降水增產,能把國內干旱地區糧食畝產量從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
趙建國2013年11月來到納米比亞,因為簽證問題只待了3個月就回國了。2014年12月,退休后的老趙再次來到納米比亞,帶過來10個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篩選。
納米比亞合作方納米比亞大學農學院在北部的奧剛谷,距離最近的市鎮奧沙卡蒂要40分鐘車程。老趙和剛剛大學畢業的翻譯周凱住在學校宿舍,離試驗田只有幾百米。而要進城買菜,則要向學校申請派車,所以兩人很少外出,進城買一次糧食和蔬菜大約要吃20天。
家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區的周凱也是第一次出國,而且城里長大的他一出來就開始做農民。老趙說:“小周現在也會種地了,就兩個人,不干不行。”
小周覺得這邊過得苦:“每天上午4小時在地里,最長要六七個小時,在宿舍也沒電視,啥也沒有。”
兩個人住的宿舍沒有空調,天氣熱時就用小電扇,因為擔心瘧疾,小周每晚睡覺前必須打蚊子,連在農村工作了20多年的老趙都說:“我倆可苦了。每天機械化的生活,沒事早上去地里轉轉,回來吃午飯,然后一直在屋子里。”寂寞時,老趙就看小說,“把《西游記》《水滸傳》《封神演義》又看了一遍”。
當地蔬菜少且貴,兩人都記得一次買了6個辣椒,花了74塊納幣,合人民幣6元一個,都有點舍不得。于是老趙自己種了點菜,但韭菜剛長出來,就被蝗蟲吃光了。
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老趙還愿意在這邊干下去,“我1976年在海南育種時比現在苦,而且我在鄉鎮也是長期下鄉,這點苦不怕”。
趙建國和周凱每天都要去地里看看,老趙說:“當地納方教授不會種地,播種、澆水追肥,我倆是主力。”納方教授們在室內搞出設計,他們就在室外按設計種植。
納米比亞北部氣溫高、日照時間長,縮短了育種生長期,張家口農科院和納大項目組共同確定試驗方案,對雜交谷進行了多種栽培試驗。“根據氣候、降水弧線,積累科研數據,給農場主提供種植經驗,”老趙說。
今年7月,合作雙方舉行了收獲谷子的品嘗會,邀請當地官員和農民來品嘗中國雜交谷子。當地農民評價非常高,對雜交谷子的口感很認同。
趙建國覺得,讓中國的雜交谷走出國門、推向非洲是很驕傲的事,看著長勢喜人的谷苗,就感到無比自豪。老趙說:“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業,并努力去完成它。試驗成功,也體現出我的人生價值。(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