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富雜志網站7月6日刊文稱,面對股市暴跌,中國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并向銀行注資,而非押注于維持泡沫。
6月中旬以來中國股市經歷了慘痛的暴跌,近日北京推出積極舉措防止泡沫破滅,而非讓市場力量自我調整。中國領導人如此做的原因可以理解:首先,政府擔心杠桿驅動的泡沫迅速崩盤可能引發金融部門的二次風暴,即通過影子銀行造成金融危機蔓延,進而加速房地產這一更大泡沫的破滅;其次,股市表現已成為政府人氣的晴雨表,“改革牛”表明投資者對領導人承諾的改革方案的擁護,而股市暴跌意味著政府人氣的下降,這是不能容忍的;再次,監管者高度相信政府維持泡沫的能力,這兩年政府處理房地產和地方債務泡沫便是很好的例證——中國政府并沒有為維持這兩個泡沫付出沉重的代價,至少目前如此。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在干預股市崩盤時,相信自己能再次僥幸成功。
現在尚不知道北京的豪賭是否會成功,但獲勝幾率并不令人鼓舞。因為即使經歷近期大跌,中國股票價格仍然高估。維持股市高估值的代價高昂且幾乎不可持續。
北京正試圖挽救股市泡沫,但還有其他三個泡沫沒有“放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和產能過剩。這些泡沫可能相互刺激膨脹、放大扭曲并加重崩盤后的慘痛。北京介入此間的機會成本非常高昂。鑒于此,北京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并向銀行注資,而非押注于維持股市泡沫。
作者裴敏欣,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