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波士頓大學帕迪全球研究學院全球發展政策教授凱文?P?加拉格爾撰文稱,對許多南美國家領導人來說,本周來訪的中國總理李克強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時機。凱文?P?加拉格爾在文中指出,中國一直與拉美往來密切。在貿易領域,已超過美國成為南美在本地區之外的最大出口目的國。在2003年到2013年興起主要由中國需求驅動的大宗商品熱潮(China Boom,下文簡稱:中國熱潮)期間,拉美地區的經濟年增長率超過3%,主要歸功于中國對拉美大宗商品的需求,以及大宗商品稀缺性和投機活動帶來的價格上揚。在合作領域,中國-拉美金融數據庫(China-Latin America Finance database)的數據顯示,中國為拉美各國政府提供的貸款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Development Bank)的總和。
但是隨著中國對經濟進行再平衡,中國的需求出現放緩,這壓低了全球的大宗商品價格。增長率的下滑讓拉美人意識到政府并未將從“中國熱潮”中獲得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該地區GDP的比例僅為19.6%,遠低于增長與發展委員會(Commission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和其他機構認為的國家發展經濟所需的25%水平。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秘魯的這一比例高于平均水平,但離25%還差得遠,而阿根廷、巴西和委內瑞拉的投資率則非常低。根據IMF的研究,盡管此次“中國熱潮”是該地區歷來持續時間最長、獲利最多的一次大宗商品熱潮,但大多數拉美國家在這次熱潮中存下的資金沒有它們在過去幾次熱潮中多。聯合國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今年的年度報告還提出,拉美各國政府的新增稅收收入與此次熱潮也不成比例。因此,這也難怪拉美地區幾乎沒有為提高大宗商品以外行業的出口競爭力進行投資。2003年以來,拉美78%以上的制造業出口商品在全球市場中所占份額減少了。
此外,中國熱潮讓拉美付出了巨大的社會和環境代價,這些代價并未有效減輕。一項新研究報告《中國在拉美:對南南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訓》(China in Latin America: Lessons for South-SouthCo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表明,初級大宗商品開采(例如石油、銅、鐵礦石、錫、大豆等等)造成了環境退化。
因此,最近這輪中國熱潮加大了該地區水路、森林以及其他資源的壓力,突顯出對人類健康、生物多樣性、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當地民生的威脅。根據這份報告,與該地區的整體經濟活動相比,拉美對華出口的相關經濟活動(過去10年,中國是拉美增長最快的出口目的地)排放的溫室氣體是整體水平的近兩倍,耗費的水資源是整體水平的10倍。因此,貨幣互換和貿易談判、科學技術協議以及基礎設施融資將非常受歡迎。中國和拉美還應努力確保將同樣的注意力放在與雙方經濟關系相關的風險方面。這意味著將雙方經濟關系所帶來的收益投資于競爭力提升以及社會和環境保護方面。